近年来,随着全球供应链调整,越南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大量外资设厂,一度被西方媒体热捧为“下一个世界工厂”。近期制造业数据却给这一乐观预期泼了冷水——某大型外资企业越南工厂因订单骤降被迫裁员98%,引发行业震动。
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越南制造业的结构性短板:越南产业链深度不足,核心零部件仍依赖中日韩进口,导致生产成本优势被物流与关税抵消;基础设施滞后,港口吞吐能力不足常导致交货延迟;更重要的是,越南本土市场规模有限,难以形成如中国般的内部循环支撑。
反观中国,经过40年积累已建成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,从螺丝钉到高铁都能自主生产。尽管面临成本上升压力,但通过智能制造升级与产业链区域协同,中国制造业正从“世界工厂”向“全球智造中枢”转型。此次越南订单危机恰印证了产业链生态的不可替代性——完善的供应链不仅是企业选址的考量要素,更是应对市场波动的稳压器。
国际咨询机构麦肯锡的研究显示,中国制造业效率仍是越南的2.3倍,且技术工人规模超过越南总人口。当全球消费电子巨头试图将30%产能转移至越南时,发现当地配套企业数量仅为中国的1/20,最终不得不维持在华核心产能。
这场“世界工厂”之争的本质,是产业生态成熟度与创新能力的较量。越南制造仍处在来料加工的初级阶段,而中国已培育出华为、比亚迪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端制造品牌。正如新加坡学者马凯硕所言:“取代中国制造不仅需要更廉价的劳动力,更需要重建一套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。”
当前全球产业链正在形成“中国+1”新格局,越南可凭借区位优势成为补充节点,但要想取代中国担任全球制造中枢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这场制造业变局也提醒所有新兴制造国家:唯有夯实产业基础、培育自主创新能力,才能在全球价值链中赢得持久竞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