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云南河口中越边境,每天清晨都能看到这样的景象:越南商贩推着小推车或背着竹篓,穿过边境口岸,将中国的日用品、电子产品、服装等商品带回越南。这种现象引发了一些人的疑问:这难道是要"搬空中国"吗?实际上,这种现象反映了中越边境贸易的常态,背后蕴含着两国经济互补的深层逻辑。
从经济角度来看,这种跨境小额贸易是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自然产物。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,生产的商品在质量、价格和品种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。越南商贩采购中国商品回国销售,既满足了越南市场的需求,也为中国商品开辟了重要的销售渠道。据海关统计,2022年云南对越贸易额达56.2亿美元,这种民间贸易为双边经贸关系提供了重要补充。
边境贸易遵循的是市场经济规律。越南商贩选择采购中国商品,是因为这些商品在越南市场具有竞争力;而中国企业也从中获得了订单和利润。这种双向选择体现了两国经济的互补性: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具有优势,越南则在农产品、原材料等方面具有特色。
从政策层面看,中越两国政府都支持边境贸易的发展。中国实行了一系列促进边境贸易便利化的措施,越南也放宽了对小额贸易的限制。这种政策支持不仅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繁荣,也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。
值得注意的是,所谓的"搬空中国"是一个夸张的说法。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巨大的生产能力,边境小额贸易对中国整体经济的影响微乎其微。相反,这种贸易往来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,为"一带一路"倡议下的互联互通提供了生动案例。
随着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》(RCEP)的深入实施,中越边境贸易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。两国可以进一步加强合作,完善跨境物流体系,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,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。
总而言之,河口中越边境的商品流动是正常的经济现象,反映了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趋势。我们应当以开放、理性的态度看待这一现象,认识到它对于促进中越经贸合作、增进两国人民福祉的积极意义。
 
 
 
 
 
 
 
 
 
 
